有光就可以說故事。傳承百年的皮影戲是臺灣早期受歡迎的娛樂活動,雖然皮影戲下萬頭攢動的景況已不復見,然而在影窗上栩栩如生的皮偶,像在跟我們訴說著代代相傳的故事,只要有光,就不會消失。

 

文/許以玟

 

「皮影戲」顧名思義是以獸皮鏤雕出的人物剪影,透過簽桿操控戲偶,利用燈光將具透光性的戲偶照射在白色的布幕上,依循劇本內容搭配音樂與口白來演出,呈現生動的表演。因傳統皮影戲習慣以獸皮作為材料,且演出皮影戲時,戲偶就像猴子一樣地躍動,因此民間也俗稱「皮戲」或「皮猴」。

▲東華皮影劇團皮紙影體驗營

臺灣的皮影戲源自何時有眾多說法,一說是廣東潮州師父阿萬師隨著鄭成功的軍隊來到臺灣,同時把皮影戲的技藝傳過來。又有說法是在荷蘭佔領時期,許陀、馬達及黃索等三人從大陸北方經廣州,把皮影戲帶到臺灣南部,後來在岡山及鳳山地區廣為流行。皮影戲傳入臺灣確切的年月時日不可考, 唯一能肯定的是,皮影戲是從大陸傳入的一種民間戲劇,且在臺灣南部十分盛行。

 

基於這種淵源關係,臺灣皮影戲跟大陸各地不同流派間有著共通性,包括均有手抄的劇本,且多為歷史劇,戲偶以動物皮革雕刻,多彩著色,使用影窗與照明設備,於婚喪喜慶,民間節目中演出。不過,因歷史、人文、民俗、音樂上的不同,產生一些差異,像是口白與唱腔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臺灣皮影戲主要使用的語言為閩南語,臺灣戲偶長約一尺,大陸北方戲偶較大,臺灣戲偶主要以牛皮為主,大陸則以牛、驢、羊皮為主。

▲觀眾進場情形

皮影戲演出二三事

燈光是構成皮影戲重要的部分,沒有光便沒有影,皮影戲就無法演出。初期皮影戲的演出使用油燈,由於燈焰不穩,光線不集中,且有濃厚的煙,至1945年左右改採電土燈,後因電土燈所產生的燈色偏青、投影效果欠佳,在1948年開始使用燈泡。

 

早期農業社會,牛車是當時普遍的工具,因此也成為皮影戲演出最方便取得的舞台。用牛車當作舞台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大約到光復後才消失。隨著社會演進,改用鐵牛三輪車;直至七十年代,隨著演出的腳步搭台,並且沿用至今。

▲演師於演出前整理戲偶

影窗是指皮影戲演出時舞台前面的白布幕,臺灣早期傳統皮影戲,影幕是用紙糊成的,但紙製的影窗不僅容易戳破,也易被燈火點著燃燒,這種情況一直到光復後才改為布。隨著時代的進步,目前已改用不易破的化學纖維尼龍布。

關於戲偶的製作,過程包括製皮、刻製、染色、熨燙以及定綴與裝桿。其中刻製的技法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陽刻是指留下主要紋飾線條,去除空白的部分。陰刻是指刻除主要的線條,留下大部分的區塊,加以上色。臺灣傳統皮影的造型多為陰刻,白面者就在輪廓上用黑筆勾出形狀,保留皮面原色。

▲皮影戲戲偶的製作

皮影戲的戲偶大多採用單眼正側面,俗稱「五分相」備註1,雙眼正面為「十分相」。近年來介於兩者之間的半側面「六分相」、「七分相」或「八分相」相繼出現。有趣的是,有的戲偶臉部是五分相造型,局部位置卻出現了七分相的造型。由於戲偶必須事先做好,且要扮演的人物甚多,因此無法製作全部的人物頭像與造型,這時就必須透過插換變更頭像與身子,扮演不同的人物。

 

皮影戲人物的造型因各地風格不同,就造型來說分成兩類,一為人物,一為道具。人物有生、旦、淨、末、丑、雜, 生指男性角色,包含文生、武生、童生、老生。 旦則為女性角色,有花旦、武旦、青衣、老旦。淨是性格特殊的角色,臉譜有繁複的花紋,因此也稱為「花臉」。色彩象徵人物性格,例如黑臉代表剛正、紅臉表現忠義、白臉表示奸險、黃臉象徵驍勇、綠臉意味著非妖即盜、藍臉為草莽英雄。末為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特徵為蓄鬍。丑是戲中詼諧幽默或刁蠻醜惡的角色,以滑稽突兀的臉譜為造型,有文丑、武丑之分。雜則是無法歸類為生、旦、淨、末、丑的龍套角色。

▲皮影戲的戲偶

道具是指各式各樣的演出配件,例如:樓台亭閣、山水、花草樹木、城牆、兵器、車輦、桌椅、案頭文具、籃子等道具。另含動物,像是馬、虎、龍、蛇、麒麟、狗、貓及各種飛禽走獸,為了於平面布幕演出時能有好的效果,道具與佈景輪廓特徵明顯,方便觀眾辨識。

 

臺灣皮影戲劇團介紹

臺灣現存且被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傳統皮影戲劇團皆落居於高雄,包含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永興樂皮影劇團、高雄皮影戲劇團等。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為臺灣現存傳統戲團中歷史最悠久的劇團,相當重視變革,是將傳統影偶變大,並應用橙、藍、紫等非傳統顏色的第一個劇團,也嘗試將飛機、戰車等現代設備呈現在創新劇情中。

▲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

復興閣皮影戲劇團看重戲劇的社會教育意義,竭力推廣皮影戲教學。其第三任團長許福助對傳統潮調唱曲的保存極為用心,劇團 2006 年曾受邀至法國、捷克、德國等國演出。可惜的是2019 年許福助團長逝世,目前暫停團務運作。永興樂皮影劇團遵循創始人理念,堅持傳統演出方式,保留古代婦女戲偶手部以布條代替等特色,已傳承至第五代,是臺灣皮影戲歷史的重要見證。

▲復興閣皮影戲劇團

高雄皮影戲劇團則以維護傳統、推廣創新的理念經營,團長陳政宏設計能快速組合的戲臺,研製能開口擺尾的動物皮偶,更獨創螢光顏料上色的光影戲,研發貼近現代生活的劇本,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觀看經驗。 以上四團積極扮演傳承及扶植的角色,落實普及傳統技藝。

▲高雄皮影戲劇團

而臺灣唯一的皮影戲館高雄市皮影戲館成立於1994年,不僅典藏眾多皮影戲偶,也發揮展示、教育與研究等承先啟後的功能,扶植學校社團,推動皮影戲納入正規課程,辦理傳習與研習課程,並舉辦全國性皮影戲創作暨表演比賽。皮影戲館透過拆解皮影戲元素,媒合不同專業,發展在地創作,致力讓皮影戲重新進入常民生活,也加強與國外影偶戲文化交流。

 

▲永興樂皮影劇團

展覽帶民眾認識皮影戲

即日起至6月30日止,在翰品酒店高雄一樓展出「光影不滅-臺灣百年傳統技藝皮影戲展」,靜態展示介紹皮影戲的歷史淵源、角色、樂器說明及戲偶製作過程,另有後臺設置、藝師演出中所用的梆子、鈸、皮鼓等樂器及早期演出的老照片,完整介紹臺灣皮影戲的發展及特色。其中有一區展示經典戲碼「西遊記」唐僧師徒,如唐三藏、孫悟空、沙悟淨、豬八戒、鐵扇公主等人物皮偶,運用燈光、影窗等傳統元素,向觀眾傳遞皮影戲文化精髓。另有高雄傳統戲團介紹,讓觀者了解賦予皮影生命力的光芒背後,默默耕耘的劇團藝師及傳習者們如何為臺灣皮影戲盡一份心力。

飯店於三月底與四月初各舉辦一場皮影戲偶手作教學與遇見皮影戲活動,從認識皮影戲傳統之美開始,到紙影戲偶 DIY 製作彩繪上色、剪裁、組合裝桿,並有劇團藝師小短劇示範演出。另安排皮影戲體驗操作,透過生動活潑的教學以及操作的過程,加深對皮影戲的認識;還能站上舞台,成為戲劇的主角,留下珍貴紀錄與回憶。有興趣的民眾趁著假日可至飯店觀賞皮影戲展並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意涵,讓皮影戲開啟你人生的「戲胞」,可洽飯店官網報名。

 

備註1

「分相」是指中國肖像畫中所使用的面容描繪角度而言,正面描繪稱為「十分相」,側面描繪稱為「五分相」,隨著描繪角度的差異,可依序區分為一分相、二分相…九分相。其中正側面的「五分相」是最容易表現面部立體感的製作方式,特別在表現剪影輪廓時。

 

原文刊載於《雲朗‧品味》2021 春季號 Vol.62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