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注重「我們」的時代來臨
文/作仁
時代變了,現在已經到必須說「我們」而不只是說「我」的時候了。全世界已有1.8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死亡人數也接近400萬人,數字持續增加中。特別因為各地施打疫苗的情形不一,病毒又增加了很多變種。如果全世界、各國人繼續說「我」,而且繼續讓疫苗成為經濟政治或者外交手段的話,全世界不同國家疫情的第三波、第四波會繼續洶湧而來。現在已開發國家擁有的疫苗數字,已超出低度開發國家幾十倍之多。
感覺上時間過了很久,但事實上只有一年半之前,新冠病毒第一次爆發的時候,如果全世界、各國馬上全力去封鎖這個病毒的傳播,發展不會到今天。當時全世界多數國家的心態是自掃門前雪,這是在亞洲、中國大陸的事,不會發生在我們國家裡。事實證明,病毒是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沒有宗教分別的。
「自我最重要」的思想快速發展於啟蒙時代。「明天會更好」的思想是源於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代。是的,21世紀是人類科學最發達、壽命最長、生活品質、物質享受最好的一個世紀。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歐盟組織、巴黎協定或者京都議定書等等,都是嘗試著組織多個世界性包容又多元化的合作機構,來幫助未來全球的生存以及發展。但是在21世紀開始後這些協議或者組織,多數變成空洞化。全世界的政治又回歸於雙重標準的國家主義和自我自私的思想,且被啟蒙時代所產生的幾個教條所綑綁住。
在歷史中9世紀到12世紀,歐洲有一漫長黑暗時期。「Trinity」,「三位一體」成為當時社會最主要的教條跟價值觀。任何思想跳離這個主觀,就成為反宗教反社會的思想,完全不被接受,最重的罰則甚至於是死刑。十字軍東征也是在這段時間內,開始對中亞以及中東發起宗教戰爭。這一系列的宗教以及價值觀的戰爭,就算經過六、七百年的文藝復興,社會階級的大改變,啟蒙時代的創新思想,仍舊根深蒂固地在現在的社會中。文藝復興盛行的人道主義,啟蒙時代所相信的多元化開放思想以及價值觀,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在17到19世紀中帝國主義和殖民地政策中,看到明顯地被扭曲。
這些扭曲的思想,教條以及政治人物利用這些口號,所執行的政策,造成東西文化和價值觀相互分離直到現在。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的政治思想在公開場合被唾棄,卻私下執行。
從啟蒙時代的哲學思想開始,發展出現在社會的價值觀,也就是21世紀的「自我主觀」、「自由政治」、「自由市場經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現在的三位一體新的教條,完全緊鎖住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如果現今的我們無法用更多元化思想,來跳脫這新的「Trinity」為唯一的社會價值觀的話,21世紀將成為未來歷史上新的黑暗時期。
如今全世界最大的問題,無論是新冠病毒也好,或者是地球氣候暖化,都是全世界的問題。已經不是任何單一國家或單一地區可以獨自解決的。
未來的發展不應該只限於資本主義以及民主政治。應該有一個社會生態經濟(Socio-ecological economy)的發展方向。一個同時考慮生態以及社會大眾的新的經濟體系。
一個思考「我們」超出每一個人「自我」的社會新生態。
一個多包容生命價值多元化的新世界,一個「我們」的世界。
這次的疫情讓我想起一段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94:
The summer’s flower is to the summer sweet,
Though to itself it only live and die,
But if that flower with base infection meet,
The basest weed outbraves his dignity:
For sweetest things turn sourest by their deeds;
Lilies that fester smell far worse than weeds.
夏天的花帶來夏天的甜,
雖然對它來說只有生與死,
但如果它跟帶有感染的花相遇,
最簡單的野草會比它的尊嚴更勇敢;
最甜蜜會因它的行為而變得最餿臭;
腐爛的百合花會比雜草更難聞。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