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品山水 山水任自在

文/謝哲青

「我成了雲,成了歌,我知道自己與一切都有連結,連內心都變得孩子氣了。」
赫曼・赫塞《慵懶的日子》

隱藏在濃郁的蒼翠後,是水沙漣如洗的萬頃碧波。踏著暮春的微寒,我走入神往已久的安閒自在。

抵達的這一天,正是假期的最後一天,熱鬧的人群褪去,我站在接待櫃枱,視線則穿過大廳,投向午后日月潭的𥻘𥻘水色,我相信,每一位旅客看到這一幕時,都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致遠淡泊。

每次造訪旅店,我總會挪出時間,到天台的雲月舫消磨一段慵懶而美好的時光。這一天,一杯艾雷島的威士忌,一本南唐後主的詞選,就讓我置身物外的奇異感受。當遠山斜映著紅霞,我正好讀到「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掩卷西眺,書卷裡的飄逸,與天地的大美,交織融合成絢爛的詩意。我們在紅塵熙攘中所追求的,不過就是這片刻的寧靜!

對望間的自得怡然
親切有禮的服務、精緻美味的餐點,只是頂級旅店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每個佇足的旅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回真正需要:與家人的親密交流、伴侶之間的情感依偎、或是公司團體的向心凝聚,甚至只是極度放鬆的一夜好眠,人所謂的幸福,就是由這些珍貴的片羽吉光所積累而成。當我要離開旅店時,大廳正中央的水月觀音,正以萬事漫隨流水的自得怡然,與我對望,當下明白,這就是我所遺忘的自在。

被藝術學界稱為「東方維納斯」的水月觀音造像,是表現菩薩一心觀水中月相的應化身。而「水中月」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比喻之一。「水中月」是月倒映的虛像,並非月的實體,隱喻著:「諸法無自性、無實體,猶如水中月、鏡中花」。 水月觀音的象徵意義,告訴我們放下執著,勘破世間虛妄,了悟自在。水月觀音的造型樣式,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觀音「常樂我凈」、「法喜充滿」的圓融,我們彷彿能從菩薩微不可查的神態、情狀和安逸閒適的姿態中,聆聽到靈魂深處關於「放下」與「解脫」的神秘話語。

蘊藉人文關懷的旅店大廳
我喜愛旅店內的水月觀音,不為別的,只因為衪逍遙安恬的神態。半跏趺坐於一輪明弓之中,左腿橫盤、右腿支起,右手置於膝上,左臂則空懸於膝前,比起那些正襟危坐的傳統造形,個人更徧好水月觀音貼近平凡日常,充滿生活意趣與人情味的藝術風韻。

我總是私心地認為,每一座旅店的大廳,蘊藉著旅店東道的藝術涵養與人文關懷,更直接的說,主人透過室內的物件告訴我們:「你在日常生活中遺失了什麼?在這裡,你又可以找到什麼?」

佇立在微蘊水汽的薰風之中,我發現自己,在汲汲營營的庸碌裡,遺忘了那份對萬物有情的自在溫柔。在短暫的停留後,我也明白,這份寬慰就在群山環抱的自然中等待旅人的歸來,尋回生命中最真、最原始的感動。

原文刊載於《旅韻墨彩》

下一篇文章